抖音、快手、视频号们先是靠「内容」聚集用户,后来凭借「内容」梳理、匹配供需关系;而淘系、京东、拼多多等货架电商则在用「内容」阐释商品卖点的基础上,试图以「内容」发掘和创造需求,在供需匹配的价值链中拿到更多份额(也代表着更多营销与渠道预算)。
对于至少会择一个以上平台入驻的品牌来说,内容,是它们在多平台布局时的重要抓手。
部分品牌或许会关注单一平台的投入产出比,追求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种草-拔草”的小闭环;对另一部分品牌来说,内容是一条指引消费者贯穿于内容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动线——在内容平台上,凭一句推荐语、一个品牌昵称或一张商品图让我们消费者看见、记住自己;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凭借此前埋下的“种子”召唤消费者搜索自己。
第一,这是一个产品过剩而消费者不足的世界,那些失去和顾客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的品牌将无法再续过去的好日子,而那些成功的品牌,都痴迷于与其顾客不间断地进行联系——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内容正是沟通纽带。
它让品牌与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合伙人关系”:品牌通过商品与内容,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实用价值、情绪价值与社会价值;消费的人提供的内容,再次为品牌注入活力,带来产品迭代研发的方向、新的人群资产。用内容驱动做生意,得到的不仅是订单,还有口碑和依赖。
第二,平台之间的强联动受诸多限制。数据割裂的现实,使得品牌很难真正的完成以人群资产为中心。而内容创造了品牌的记忆锚点,让我们消费者可以跟随这条动线在平台之间流转。
第三,品牌使用内容,也正在被内容塑造——内容起点并非制作图文、短视频或直播,而是在商品研发洞察阶段就开始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内容贯穿了一件商品、乃至一个品牌的生命周期。
第一部分,一对内容电商的“内容”下了新定义,并确定了评估各平台“内容力”的几个维度。“内容”不应简单理解为直播和短视频——这样的做法误将内容当成了表达形态。试想这么一个问题:一个在直播间里不断复述价格的主播,是内容直播,还是一个会说话的货架?
对平台来说,“内容”的共同价值在于获取流量,实现CPC/CPM/CPS、电商佣金等各类商业收入。因此,我们评估“内容力”的维度,包含用户活跃度(目前还难以细化到直播短视频带来的纯内容流量)、平台电商GMV、商业工具完整度(它们让内容充分的发挥价值)、入驻商家类型(它们是平台重要的内容供给方,没有内容型商家,平台谈何内容力)。
在第二、三部分,从平台心理学的方面出发,探讨市面上的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和内容电商们为何会在“内容”与“电商”狭路相逢,并从多维度对比淘系电商、拼多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在内容价值转化层面的竞争力。
第四部分中,通过萃取8家典型企业案例,论证了一个观点:内容种草的起点不只是制作图文、短视频或直播,而是从商品研发洞察就开始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内容对商家的价值,贯穿了一件商品、乃至一个品牌的生命周期。这8个案例包括服饰、快消、食品等早期就“成功上网”的大行业,也有鲜花、宠物、家装等近几年线上化进程迅速加快的特色行业;有布局线月的新商家,也有发展历史达17年的上市公司。它们分别或交叉验证了内容的几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