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种开放式战斗室的轻型敞篷车看上去档次就不高,没法和全装甲的重型战车相比;其次在武器好坏只看穿甲深度的古怪标准中,它的76.2毫米主炮也实在不算出色;第三是为吸引眼球,战时对该车的一些贬义绰号反复出现在网文标题中。使得该车在很多人固有印象中就是一种不重要的劣质武器。
事实上只要看数据就能看出该车在当时苏军中的地位,SU-76共生产了约14000辆,仅次于T-34坦克,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在43—45年间集中生产的。在44年苏军打出国境的时候,每个步兵师都配置了一个SU-76自行火炮团。
苏军很早就开始自行火炮的研究,但当时坦克兵和炮兵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炮兵是被库立克元帅控制,一心求大求多,对自行火炮兴趣缺缺;而坦克兵则不喜欢要受炮兵管理的自行火炮,一心想搞“炮兵坦克”(巅峰之作就是KV-2这种怪物)。并且当时对自行火炮的技术标准和使用方法也没明确概念,所以直到二战爆发时苏军中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自行火炮。
德国入侵苏联后,三号突击炮和步兵协同,把苏军轰得鸡飞狗跳,倒也把苏联人轰开窍了:哦,原来要这样用啊。但是炮兵方面直到42年仍然没有动作,坦克兵等不及了决定自己赤膊上阵,由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自行组织了一个机械化炮兵设计局。
此前基洛夫的38工厂曾自行改装了11辆在T-26底盘上安装7.62毫米榴弹炮的自行火炮用于列宁格勒前线,这批火炮后来被称为SU-76P,以和量产的SU-76区别。因此研制轻型自行火炮的任务就交给第38工厂负责。
这个活其实不好接,新型自行火炮既要能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战,又要承担反坦克任务,还必须成本低廉、便于制造。因此车体一定要使用现有车辆底盘以利用现成的生产线毫米加农炮方能胜任。
最初选用T-26和T-60底盘的方案都失败了,最后决定采用加长加宽版本的T-70轻型坦克底盘,安装一门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采用后置式的全封闭战斗室,弹药补给则从战斗室后门出入,除了火炮外还安装了一挺DT式并列机枪。
这个设计最初被命名为SU-12,1942年11月国防工业委员会正式下令投产时将其改名为SU-76。1943年1月头两个装备SU-76的自行火炮团即投入沃尔霍夫前线。
接下来线的固定式战斗室空间狭小,射击后烟雾弥漫。更要命的是该车动力系统采用了原始型T-70的设计,在车体左右侧各安装了一台70马力汽油发动机,通过两套传动系统分别为两侧履带提供动力。你们可以想象要让这两套动力系统一直同步是多么费神的事,稍微松懈就会跑偏,驾驶员疲累不堪。
光是人员疲累也就罢了,大不了要求驾驶员发挥什么什么的精神。但不知道是引发了共振还是咋的,这套系统振动极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在使用后不久就纷纷损坏。这就不能忍了,SU-76被勒令停产,一共生产了300多辆。
接下来由高尔基工厂的两位首席设计师阿斯特洛夫和利帕特接手SU-76的改进。他们的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早已投产的T-70M轻型坦克已经改好的动力系统移植过来。新的动力系统将两台发动机纵向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用联轴器连接,动力统一输送到一套传动装置上,这套系统布置在驾驶员右侧。可能是受到大量投入战场的德国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的影响,去掉了战斗室顶部和后部的装甲形成开敞式结构,同时取消了并列机枪。敞开式结构降低了火炮装卸和维护的难度,也使操作空间显得更宽敞,当然还更省材料和工时。
改进后的自行火炮通过了所有测试,军方非常满意,43年2月份后开始大量生产。改进的自行炮被命名为SU-76M,由于原始的SU-76产量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后来说起SU-76一般都是指SU-76M。
首先它很适合直接火力支援任务,ZIS-3加农炮是出了名的既快又准。SU-76的火力比任何一种支援步兵的轻型坦克都强,装甲也不弱于轻型坦克。事实上SU-76把轻型坦克淘汰了,苏联人在43年10月停产T-70,原生产线。
其次它能拿来当自行反坦克炮使用,SU-76可以正面打穿四号以下的所有德军坦克。打豹式就要费点事了,必须迂回到侧后或者设伏。打虎式可就不灵了,转到侧面都不好办,苏军给SU-76乘员的手册提示攻击两个位置,炮管根部和履带。一般军迷认为SU-76不如黄鼠狼其实就在火炮穿深上,SU-76轰不穿德国重坦,而黄鼠狼的Pak 40即使到战争末期都能轰掉大部分盟军坦克。
SU-76的第三招就是它还能提供间瞄火力支援。其实ZIS-3本来就是苏军师级加农炮,SU-76的仰角比较高,ZIS-3能打出13公里以上的最大射程。这一招相当于德国的小黄蜂(Wasp)105毫米自行榴弹炮,黄鼠狼可就没法比了。但这种方式在二战中使用较少,因为苏军既缺前方观测员也缺合格的炮兵指挥人员,还是直接用瞄准镜套上就打既简单又痛快。
另外SU-76行驶噪音低,车体轻便,对地压力小。在44年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SU-76跟随轻装步兵穿越沼泽迂回到德军防线后方。二战末期的巴拉顿湖战役中,德军坦克深陷淤泥,声称这里需要的是潜艇时,又是SU-76滚滚而来,将炮火倾泻到德国步兵头上。
既然好处这么多,肯定要滥用才行啊。当时的苏军将领也往往把SU-76随便投入各种用途,近战、巷战、突击、反突击……问题是这毕竟只是一辆10吨重的战车,所以SU-76的损失也非常大,令乘员对其恶感倍增。
他们给SU-76的一个绰号是“敞篷斐迪南”,这个绰号是拿外形和吨位打趣,还算偏中性。另外两个绰号可就不好听了,“Suka”和“Suchka”,即和小,当然正规资料中称这都只是拿“Su”打趣的爱称,就跟喀秋莎一样。
何以车组人员如此反感SU-76呢?首先是汽油发动机中弹后容易起火,驾驶员右边有一个前组油箱,前装甲被打穿后这个油箱首当其冲。另外驾驶员和发动机组之间没有隔板,受高温影响很大——不过我也曾看到SU-76驾驶员的回忆录,他曾驾驶过一段时间缴获的四号坦克,对司机旁边的变速器的高温和异味非常反感。这似乎说明SU-76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至少不会比四号更糟糕?
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开敞式的战斗室上,SU-76的车组被44年和45年冬季的雨雪天气搞得苦不堪言。其实就这点来说,德军一大票敞篷车,什么黄鼠狼、各种蜂、犀角什么的也都是如此。当然凡事都怕比较,苏联其他自行火炮都是封闭式战斗室,还能从发动机引入暖气加热,无怪乎SU-76乘员组怨气冲天。
既然敞篷了那防弹性能肯定也就差点意思,什么炮弹片、手榴弹、燃烧瓶子可能都会飞进来。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开敞式战斗室也利于乘员观察四周,近战时方便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对殴,被击毁了逃命也容易。特别是44年中旬以后,德军大量使用铁拳反坦克火箭,空心装药弹头打穿装甲后无法在开敞式战斗室内形成超压,很多人其实被这种设计救了一命。
步兵倒是很喜欢SU-76,这种车足够多,并且还是步兵师自己的家当,遇到麻烦时能随叫随到。还有就是敞开式的结构使步兵和坦克兵沟通很容易,不像其他车辆只能拿枪托邦邦砸装甲。
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就曾评价SU-76是步兵最喜爱的支援车辆,接着他还用抒情语气描述了步兵和SU-76车组是如何互帮互助的。可能车组看了只能翻翻白眼吧。
总之SU-76就是一种得到高层指挥官青睐,灰色牲口拥戴,然而车组非常反感的战车。如果去掉中间那些消极分子组成的车组,换成具有高度革命觉悟充满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战士,那么这种战车就是十全十美。
所以我国建国后也购买了数百辆(资料有出入,本国的事也不必深究),装备坦克师和自行火炮团。后来我国淘汰76.2毫米口径,这些车也就陆续退役,我国的坦克师此后相当长时间靠牵引式火炮过日子。
还记得前面说的被紧急喊停的SU-76基本型吗?苏维埃祖国可不是宽宏大量的圣母,在红军最需要的时候捅娄子,那么总有人要付出代价。
谢苗·亚历山德罗维奇·金兹堡,列宁勋章获得者。现在说起二战时期的苏联著名坦克设计师,各位明白的就是科京、科仕金、莫洛佐夫,可在当时这位金兹堡可是鼎鼎大名的坦克设计专家。
此人1930年就参加了从英国购买维克斯6t坦克生产许可证的谈判,参与研制的坦克包括T-26、T-28、T-35和T-50,还有T-33、T-43、T-29、T-46-5、T-100和T-126SP等试验型号。当时他在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作为SU-76项目的总负责人。
然后他就被充军了,以工程技术上校军衔派到第32坦克旅任技术副旅长,1943年8月3日战死在库尔斯克,遗体就地安葬。
为了防止这又是机耕道消息,我特意查找了一些俄文网站。第32坦克旅在二战中曾获颁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在1943年夏季该旅装备了60辆T-34。从装备上看,这个旅明显是被重点照顾的种子部队,看来至少没人在他充军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再使绊子。
但是在第32坦克旅历任主官名录中,技术副旅长一栏中只此一位,似乎这个职位就是专为他所设。
所以哥啊,胡乱设计真的要死人的呀,现成的改进动力机组你不用,怪谁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私企老板被指“玩弄多名已婚女下属”,涉事者回应:绝无此事,正搜集证据准备起诉
又闹笑话了!有媒体发布“乌克兰父子火车站离别”视频,被打假:这是俄罗斯火车
苹果 iPhone 16 Pro 跑分再曝光,A18 Pro 多核性能超 M1 芯片
iOS 18 发布倒计时,苹果恢复钱包应用 Tap to Provision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