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回顾2023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创新为引擎,中国交通运输业实现了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的跨越式发展。2024新年伊始,交通运输新技术网评选出2023年度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十大新闻,谨此向交通运输战线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人员致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分会及所属媒体平台将与各界同仁一道,继续努力开创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提供强劲动力!
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着眼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重点工作,绘制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施工图”。
交通发展、规划先行。一张规划图纸,笔下有千钧力量,纸上有万千气象。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着眼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重点工作,绘制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施工图”。
《行动计划》提出十大行动,分别为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运输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行动、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强化行动、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提升行动、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行动、交通运输深化改革提升管理能力行动、加强党的建设,共包含53项行动任务。
2023年6月28日,在福厦高铁福清至泉州区段组织并且开展了新型动车组新技术部件在更高工作速度条件下的性能验证试验,试验列车实现单列最高时速453公里、双向两列相对交会最高时速891公里运行,对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标志着CR450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为CR450科学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CR450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科研项目。2023年6月28日,在福厦高铁福清至泉州区段组织并且开展了新型动车组新技术部件在更高工作速度条件下的性能验证试验,试验列车实现单列最高时速453公里、双向两列相对交会最高时速891公里运行,对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标志着CR450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为CR450科学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获悉,在本次试验中,该公司在新研制的CR400AF-J综合检测列车上,搭载CR450轻量化转向架、牵引高压、制动、减阻降噪等4大类12项新技术部件开展试验。试验根据结果得出各换装部件均实现性能提升,变化契合设计预期,车辆关键系统和新技术部件经受住了考验,为新型动车组后续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3年9月5日17时34分,星河动力航天于山东海阳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首次无依托陆海通用机动平台发射、首次进入800km倾斜轨道,其中第23号卫星命名为“河北交投一号”。
2023年9月5日17时34分,星河动力航天于山东海阳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首次无依托陆海通用机动平台发射、首次进入800km倾斜轨道,其中第23号卫星命名为“河北交投一号”。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河北交投集团正式开启搭建交通运输行业首个卫星物联网星座,后续还将参与天启星座卫星的制作、发射工作。
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由38颗低轨小卫星组成,具有全球覆盖、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可为全球用户更好的提供“空天地海”一体化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是万亿级卫星物联网产业生态的关键空间基础设施,具备提供覆盖全球的、准实时的窄带数据通信服务能力,真正的完成万物互联。
10月17日,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印尼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两地最快46分钟可达,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10月17日16时35分,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印尼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两地最快46分钟可达,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雅万高铁动车组是中方企业采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先进成熟技术,适应印尼运行环境和线路条件,融合印尼本土文化设计制造的,具有技术先进、安全舒适等特点。
11月24日,伴随着庐山站东站房高架层钢结构成功横跨京九、武九等10条繁忙铁路干线米并与西站房精准对接,标志着国内首例大型站改钢结构整体跨线顶推圆满完成,本次顶推一举刷新了国内站房钢结构跨线顶推施工宽度、重量、面积、滑轨数量四项世界纪录。
11月24日,伴随着庐山站东站房高架层钢结构成功横跨京九、武九等10条繁忙铁路干线米并与西站房精准对接,标志着国内首例大型站改钢结构整体跨线顶推圆满完成,本次顶推一举刷新了国内站房钢结构跨线顶推施工宽度、重量、面积、滑轨数量四项世界纪录。
庐山站东站房钢结构总宽176米,总长90米,总重量4300吨,覆盖面积15840平方米,相当于38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由候车层桁架、换乘通廊及天桥等5个单体结构组成,各结构间的造型、刚度、受力等均不一致,为国内首例异形不等高钢结构组合体顶推施工,且庐山站钢结构顶推横跨京九客专等10条铁路干线余趟货运列车运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面临体积大、重量大、跨越铁路线多等多项难题。
同时,作为国内施工工况最复杂的跨线站改工程,为保证顶推顺顺利利地进行,建设团队采用“工厂内分段制作+现场分单元组拼+数控液压同步顶推”技术,在顶推前完成4300吨钢结构的拼装工作,同时应用Midas专业钢结构软件、BIM技术为顶推做足技术上的支持,从受力分析、细化实施方案、模拟顶推分析解决难点,把顶推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本次庐山站大型站改钢结构整体跨线顶推的顺利完成,为今后同类型站房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运营损失、保障营业线安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上的支持,下一步,庐山站施工将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1月28日,随着隧道管内压仓混凝土浇筑完成,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幅贯通。海底隧道的贯通,标志着历经7年建设,当今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迎来主线贯通时刻。
11月28日,随着隧道管内压仓混凝土浇筑完成,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幅贯通。海底隧道的贯通,标志着历经7年建设,当今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迎来主线贯通时刻。
由广东交通集团、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保利、中国船舶、中国铁建等公司参与建设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采用“西桥东隧”方案,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由于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用常规装备和技术,钢圆筒无法顺利振沉就位,因此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12锤联动锤组,通过同频振动,在海域地基上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一点点“敲”入海底岩层,创造了快速建岛的纪录。同时,该项目也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采用了“一体两翼”布局,有4条匝道隧道处于水下,一侧与海底沉管隧道相连接,一侧与广深沿江高速等路网高效顺畅衔接。建设团队融合了数控液压、自动化检测和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工艺工法,相继破解海域深厚软基超深超宽基坑防渗止水等世界级共性难题。
11月30日,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新能源轻轨列车在阿根廷胡胡伊省进行第一次动态测试,这是中国“智造”新能源轻轨列车首次出口海外。
11月30日,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新能源轻轨列车在阿根廷胡胡伊省进行第一次动态测试,这是中国“智造”新能源轻轨列车首次出口海外。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首次驶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意义重大。”中车唐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军年介绍,2013年11月,中车唐山公司获得阿根廷轨道车辆采购订单,“以此为起点,中车唐山公司携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伙伴,走上合作共赢之路。”(记者汤润清、王育民 通讯员吴可超)
12月9日,东航正式接收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年立项,直至如今交付用户使用。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大飞机工业迎来了重要里程碑、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之路。
12月9日,东航正式接收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年立项,直至如今交付用户使用。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大飞机工业迎来了重要里程碑、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典型代表,国之重器创新突破的背后,不仅在于零部件的制造体量之大,更在于综合研制、集成创新的克服难度之大,还在于对关键攻关、产业升级的带动之大。C919大客机研制成功并取得型号合格证投放市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
11月4日下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正式交付用户,这也标志着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可以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11月4日下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正式交付用户,这也标志着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可以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长323.6米,高72.2米,有24层楼高,2125间客房,最多可载乘客5246人。整船有六七十种舱室,分成不同的配置、大小和布局,在船下通过精准测算和精密制造,实现船上安装严丝合缝。在超过4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配置了餐厅、剧院、健身房等设施,它也被称为移动的海上“城市”。邮轮交付意味着中国终于实现了造船工业历史上大型邮轮从0到1的突破,这也是国家工业基础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的一个体现。整个邮轮工程的物量相当庞大、系统复杂,通过首艘船,我们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掌握。
6月16日,全国首个“机器人+”室内外一体化AI寄递解决方案在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总部真正开始启动试点,标志着中国邮政在“机器人+”智能化寄递解决方案上实现全新升级。
6月16日,全国首个“机器人+”室内外一体化AI寄递解决方案在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总部真正开始启动试点,标志着中国邮政在“机器人+”智能化寄递解决方案上实现全新升级。
中国邮政推出的“室外无人车+室内机器人”纵横结合的智能化寄递解决方案,依托室外无人车的“超级底盘+超级大脑”,连接不同室内机器人进行集约共享、规模协作和实时调度,构建室内外一体化无人配送模式,打造“1+X”末端AI共享运力物流网络,可应用于商业楼宇、大型园区等物流到家、到户服务,能大幅度提高无人车、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利用率,比传统末端配送效率提升50%以上,比同类型智慧物流效率提升30%以上。中国邮政投入试点的室外无人车具备L4级无人驾驶能力,采用目前行业领先的车柜分离模块化设计,货柜可根据服务场景需求来做个性化定制。同时,基于时空对准的多源传感器深度融合感知技术,实现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无缝切换,并具有基于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目标识别相机、急停按钮、柔性防撞条的“五重防护监测”以及自主驾驶、现场遥控驾驶、远程平行驾驶“三种运行模式”。室内机器人有完整的感知、认知功能组件及成熟的定位导航功能组件,在室内电梯智能物联的应用中,机器人内部集成电梯逻辑,实现了高效自主的一键呼梯及电子门、闸机物联,到达目标附近无感智能开关门,并能在楼宇内实现自主避障,其窄距通过、跨沟越坎能力在行业中居于领头羊。在揽件、派送过程中,机器人能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与客户互动,让客户体验更佳的寄递服务。